培训心理

看书记不住怎么办?

我从小很喜欢读书,还有一个让大家很羡慕的技能,就是我读过的书基本都能记住,看过的故事我总能给别人复述出来。为此我小学三年级就得到了“故事大王”的称号,还给我颁了个证书,结果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嫉妒,放学后拦在路上把我打了一顿。



于是我发现这个我以为是很简单的事情,对大部分人来说并非如此。大部分人阅读过后会记住读完之后的情绪,但记不住阅读的内容。他们会说那个故事很感人,那个笑话很搞笑,但是你让他给你讲一遍,就会磕磕碰碰的,不是忘了这里,就是忘了那里。

捧起书:马冬梅。
放下书:马冬什么来着?

捧起书:马冬梅。
放下书:马什么梅?

捧起书:马冬梅。
放下书:什么冬梅?

读过的书记不住内容,连写了什么都忘了。更有甚者,打开一本书,翻了几页,才发现自己几个月前已经看过 —— 但内容显然已经忘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阅读是吸收效率最低的一种学习方式。

人的眼球扫视速度远远超过理解和记忆速度。也就是说: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我们的大脑根本来不及接受它们。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阅读只是匆匆一瞥,告诉自己“我读过了”,但并没有真的学会它们。我们是在满足自己的信息焦虑,而不是真的在学习。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我们对所有的信息都是囫囵吞枣,心理上认为已经“读过了”,不再愿意去看它们,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获取里面的价值。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本书我读过了,感觉没什么价值,不推荐看。

是真的没有价值吗?其实很多时候是你的阅读方式不对,没能激发出它真正的价值。

那如何才能提高阅读的吸收率呢?

答案也很简单:加工。

单靠阅读,是很难记住知识的;你必须在阅读的同时,让大脑参与进来,进行深度加工,才能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

什么是加工?简单来说,就是对所读到的信息,进行思考。

我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在学校长大,一放学、一放寒暑假我就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学校里,没有其他小朋友,除了读书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而当时乡村的书籍也是非常缺乏的,逼得我不得不非常珍惜遇到的每一段文字。

于是当我看到一本很好的书,比如一本机器猫漫画,一册武侠小说,一本故事会,我会如饥似渴的去看,但是很快就发现这本书已经翻了一半了,意味着读完之后又没有书看了,于是我就非常珍惜,不得不刻意减慢阅读的速度,常常看几页就掩上书,开始在脑海中幻想刚刚看到的情节,代入自己在书中反复去想象、去体会。

所以当我讲故事的时候,就像是在讲自己身上的事情,显得非常自然、非常熟练,原因也就如此。

我们县城有个书店叫“黄金书屋”,当时给5毛钱就可以在店中自由阅读。当时我很想学电脑编程,但是编程书籍特别贵,我根本买不起,于是就每周攒上5毛钱去书店呆上一整天,拿纸跟笔把一本本编程书籍抄下来。到今天我还保留着那些笔记,每每翻看都特别感慨。

于是我懂得“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道理,知道了如何收集、整理知识。

 

就是这些经历,让我无意中掌握了阅读的方式。

 

有效的阅读,需要反复解析晦涩的内容,将不同章节、不同页码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将新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去进行逻辑推理,思考彼此之间的联系、架构。读到有趣的地方,会掩卷沉思;模糊的地方,会回过头来重读;甚至,会猜测下文,联系起自己的经历。诸如此类。

这些,都在不知不觉地,强化我们的“加工”过程。

在阅读的时候打开笔记软件,当找到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或者产生任何有意思的灵感和想法,就把它们记下来。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提高加工深度,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率,而且可以不断地丰富个人的素材库,很快就能自己写文章输出了。

输出就是最好的输入。读过的东西记不住,自己写的东西记忆就深刻多了。

输出是最高等级的加工,不但要记住读过的内容,还要能够理解,并且重新组织语言,加入自身的经验和体会,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当我们开口复述的时候,当我们提笔撰写的时候,才发觉自己还有那么多地方没记住,还有那么东西没搞懂,反过来逼着自己进一步进行阅读和加工,而不是自欺欺人的觉得我已经读过那本书了,我已经掌握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阅读的效果,才能避免那么多看书的时间都打了水漂。

所以各位亲,放弃那些无效的、虚假的阅读吧,去思考、加工、复述、撰写,不要再让自己的时光都白白浪费了。

 

点击数:219

看书记不住怎么办?” 有 2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