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管理该不该盯着指标

管理到底要不要看指标?指标有多重要?
某些管理者,非常看重指标,最后变成形式主义,员工表面上把指标都很漂亮,但事情却一塌糊涂。
某些管理者,根本不相信这些指标数据,只相信自己亲眼所见和亲自体验,但这样的组织永远做不大。
 
实际上,随着组织的扩大,随着管理的精细,随着商业进步和信息化的普及,指标一定是管理中的核心要点。
但单纯「指标」两个字,却不能保障管理能否有效。
同样都是指标,但看什么指标,怎么看,里面区别很大。
 
就像大家去买手机,光看一眼外表是不知道手机的好坏的。即便拿上手体验一下,也只有一个感官的体验,不知道手机长期用下去,到底好不好。
如果只看表面,很容易上当受骗:在店里看的时候还可以,回去用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功能没有,或者发热严重,或者性能缩水。
所以现在手机的销售,越来越注重功能、规格、型号、指标的宣传。
但问题又来了,光看各个厂商的宣传,好像每个手机都很厉害。海报上吹的天花乱坠的,一大串拗口的名词,外行人根本不明白在说些什么。
不过一般对手机有些了解的,或者稍微查一下资料,还是比较容易分辨好坏的,这个问题不是很大。
 
但是,手机厂商又来一个很鸡贼的做法:只说好的,不说坏的。
一个手机,涉及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指标,每个手机都光挑自己最拿手的说,或者只挑大部分消费者看重的说,而在其他地方偷工减料。
比如猛宣传自己的屏幕,一眼看上去特别棒。等买回去,发现电量严重不够用,半天要充一次电。
上过一次当,学乖了,下一次买手机一定要看电量。
下一次买了个大电量的,结果回去发现内存速度特别慢,用的时间一久,打开APP都要等几分钟,太坑爹。
下一次看清楚内存规格再买,回去发现音频、麦克风严重缩水,声音很难听。
下一次看清楚音频配置,回去发现发热严重,用半个小时就性能严重下降。
下一次看清楚发热和散热,回去发现手机很重,刚拿手上感受不出来,等用的时间一长,手腕疼得受不了。
下一次看清楚重量,回去发现操作系统很操蛋,用起来特别别扭。
下一次看清楚OS系统,回去发现马达缩水,实际体验非常差。
下一次……
 
等你熟悉了这些套路,逃过各类大问题,手机厂商又在每个细节指标上玩手段:
我们的摄像头1亿像素!但是它不告诉你,它的感光面积很小,1亿像素还不如别人800万。
我们的屏幕4K分辨率!但是它不告诉你,色域非常小,颜色失真。
我们的电量6000毫安!但是它不告诉你,电量缩减严重,1年后还不如2000毫安。
我们的CPU跑分排第一!但是它不告诉你,这个CPU耗能非常高,正常情况下都以最差情况运行。
……
次次都上当,当当不一样!
 
最后,当你对各项指标都很清楚熟悉的时候,厂商还有一招:虚报宣传,直接骗人!
宣传自己用最好的内存,实际上用的另外的内存,反正你也不可能撬开手机看。
宣传自己的摄像头很好,放出样张照片给你看,实际上照片是用专业单反拍摄的,根本不是手机拍摄的。
宣传自己的手机能够拍月亮,实际上拍出来的月亮是P上去的。
宣传自己的手机只有180克重量(同类产品通常要200多克),实际买回去用一段时间发现很重(几十克的重量,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短时间察觉不出来),这才告诉你说「180克是去掉外壳的工程机重量,并非实际出售的手机重量」。
宣传自己的产品有5000流明的亮度(一般产品到3000就很厉害了),买回去发现连外面2000流明的都不如,这才告诉你说「我们说的流明跟你理解的流明不一样,我指的流明是灯泡的理论亮度,并非实际投放出来的亮度(其他厂商标注的都是实际亮度)」。
……
防不胜防啊!
 
这就是商业的现状,厂商忽悠消费者,员工忽悠管理者,乙方忽悠甲方,忽悠无处不在。
所以作为管理者:
第一,要专业,要内行。外行定指标,往往是片面、肤浅的,不能真正抓到要害,这样容易被人忽悠得找不着北。
第二,不能偷懒,要全面考虑。不能为了图轻松只看一小部分指标,或者只看关键指标,因为太多因素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管理指标要全面,要系统。
第三,尤其要不断学习进步。现在的专业发展非常快,5年前的技术到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甚至1年前的技术今天都过时了。如果不善于快速学习,吃老本是很快会被淘汰的。
第四,更要学会搜集和了解信息,善于吸取其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不要非等自己去上当才能积累经验。
第五,面对各种数据、指标、结果、汇报,管理者必须要能够分辨,哪些可能是虚假的,哪些是扭曲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能够从数据的来源、验证方式、采样方法、统计方式、分析维度等各方面来尽量保障数据、指标的真实性,要去验证,要去核实,千万不能被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真假混合等方法给蒙蔽。
 
所以说,今天对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是靠粗放、感觉、经验、拍脑袋来进行管理,是越来越行不通了。

点击数:39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