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避免说话招人嫌,要改掉这三个习惯

 

有些人说话,一说别人就爱听,朋友多多的,心情好好的。

有些人说话,一开口就遭人嫌,明明是好心好意,却没有好报。

为啥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因素有很多,但是以下三个说话的习惯,会直接导致一开口就遭人嫌弃。而且我发现,这三个习惯是非常常见的,所以改正这三点,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好心说坏话、好意被嫌弃的情况。

 

 

讨人嫌习惯一:习惯性反问

很多人有一种习惯,以反问的口吻跟别人说话。

让人非常不舒服。

某菜谱分享平台上,有个作者分享了一道菜谱。有个网友问:把荷兰豆换成豆角行吗?作者回答,可以的。

结果,另外一个网友回复到:豆角没做熟,吃了中毒。

作者直接开始一连串的反问回复。本来好心的分享和答复,一下子变得攻击味十足。

 

 

有人看不下去了,批评作者心态不好:

 

结果捅了马蜂窝,开启了一场大型骂战现场:

 

本来好好的一个好心分享,结果闹成了一场灾难。

 

如果一开始面对豆角中毒的评论,假设作者这样回答:豆角不熟是有毒的,如果没熟不要吃。另外,木耳没处理好也是有毒的。

完全没问题。

但是加上反问句:

豆角不熟是有毒的,「这是常识你不知道吗?」。没熟就不要吃,「你干吗要吃呢?」木耳没处理好也是有毒的,「你不知道吗?」

给人的感觉就非常糟糕了。每一个反问,都是一句指责、攻击。

 

绝大部分情况下,反问口吻都让人非常厌恶。

 

好心提醒一句:前面有台阶,小心一点。

完全没问题。

加上一句反问:前面有台阶,小心一点。你眼睛不会看路吗?

我想没有人会心存感激。

 

下达一个指示:帮我拿毛巾过来。

没问题。

加上一句反问:帮我拿毛巾过来,你听不到吗?

让人立马就不想拿了。

 

告知一件事情:王经理昨天离职了。

没问题。

加上一句反问:王经理昨天离职了,你连这都不知道吗?

谁听了都不舒服。

 

说话不要讨人嫌,第一个要改的习惯:不要用反问的口吻说话。

 

讨人嫌习惯二:习惯性挑刺

一些不是原则性、利益性的事情,大多人都知道应该夸奖为主,不要总是怼人。

但是很多人夸奖别人,总是习惯性要挑几个刺。

 

比如孩子学着整理家务,一般的父母都会夸奖一句:宝宝好棒哦。

孩子听了很高兴。

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发现很多父母喜欢在后面加上一句:就是这里这里没弄好,这个被子不是这样弄的,这个东西不能这样摆……

一般来说,孩子就再也不想整理家务了。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挑人毛病。世界上最讨厌的事情,也莫过于被人挑毛病。

 

老师总是挑学生的毛病,上级总是挑下属的毛病。

比如员工初次做项目方案,提交给上级,一般的上级第一时间都是挑出一堆毛病。员工第一次执行项目,上级也是挑毛病。员工学着拜访客户,学着维修机器,学着编写代码,很多上级都是一遍又一遍的挑毛病。

所以学生普遍厌恶上学,而员工普遍厌恶上班。

 

就连受害者,也总有一帮人挑毛病:被人骚扰,说活该穿那么暴露;被人抢劫,说活该那么炫耀;被车撞,说活该不小心;得了病,说活该作息不规律……

总是这样有的没的挑人毛病,嘴上还说「都是为你好,我这是关心你,我这是教育你」,我相信没有人会感激这种「关心」和「教育」。所以孩子什么话都不愿意跟父母讲,下属什么话都不愿意跟上级讲。回头还问:为什么孩子从来都不愿跟我说话,为什么下属总是不会主动汇报。

 

有一个著名的日本戏剧大师。有一次,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幕,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

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人,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和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观察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这个故事,很有启发。

 

遗憾的是,大多人的习惯与此相反,不是总想抓住机会表扬他人,而是总想抓住机会挑刺,以教育他人。

现场挑刺,再教育他人,一般人是听不进去的。即便要教育人,可以在事情过去之后,再告诉一下对方,这时对方通常都是接受的。

 

说话不要讨人嫌,第二个要改的习惯:不是原则性、严重的问题,不要习惯性挑刺。

 

讨人嫌习惯三:习惯性打压

别人讲述一件自己骄傲的事情,总有人评价:这算什么,我有个朋友比这牛逼多了。

别人说这栋别墅好漂亮啊,总有人回答:这算什么,我见过一栋房子更豪华。

别人说这个老板好厉害啊,总有人回复:这算什么,我认识一个老板更厉害。

他们总是习惯性要打压他人,可能要彰显自己的地位。但实际上,但这样的说话习惯,不仅无法获得尊重,反倒是讨人嫌的。

也许他们的本意,是想分享更多的事情,是想展示更大的世界,是想提升共同的视野,但这样的说法却无法达成这样的目的。

 

有人说,那我换一种说法,当别人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我说:

对对对,这个好漂亮啊。我也见过一栋房子,也很豪华,巴拉巴拉……

对对对,这个老板好厉害。我也见过一个老板,也很厉害,巴拉巴拉……

这样就好了吧。

嗯,是好很多了。但还是不够。

因为终究到尾,还是把话题从他人身上,要引申到自己身上,要把话题的焦点,从别人换成自己。

不是原则性、重大利益相关的场景下,还是不建议这样。

 

能够克制自己,把焦点让给他人,而不是总急着展现自己,是更受欢迎的。

他人反而会觉得:这家伙沟通能力很好,和他聊天真愉快。

实际上,你根本没说几句话,都是对方在说,但最后别人会觉得,你很会说话。

不用付出口水,却让人觉得你很会说话,这不是很赚吗?

 

说话不要讨人嫌,第三个要改的习惯:不要总是打压他人,急着把话题导向自己。

 

 

扪心自问,我们会经常犯上面三个错误吗?

 

 

点击数:107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