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疫情中的管理学观察

本次疫情应对,中国与欧美一些国家几乎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

我不去评价孰是孰非,谁好谁坏,但是我相信,不管哪个国家的人民或者政府,都是基于自己的权衡而做出选择的。

所以,这些不同选择背后的权衡,到底是什么?

01 组织和个人,谁更重要?

中国一直被宣传为集体主义国家,宣扬的价值观是集体大于个人,个人要为集体牺牲。我相信外国人都是这么想的。

但我们不去看喊的口号是什么,而去看实际行动是什么。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选择封锁隔离,降低甚至停滞经济发展。而欧美选择不处理,不刹车,让社会保持原样运转。

谁在维护集体?谁在维护个人?

严控疫情,保护的是个人;

经济刹车,影响最大的是企业法人。

人会生病,而组织不会。一个人生病,换个人,组织可以继续。

而如果封锁了流动,很多组织就难以为继,尤其是中小企业,很多都要破产。

我们选择保护个人,牺牲法人。

欧美选择保护法人,牺牲个人。

实际情况证明,中国恰恰更重视个人价值。

其实德鲁克一直都说,欧美早就变成了组织的社会,企业、组织已经代替家庭、个人,成为了社会的基本元素。

所以德鲁克一直强调组织的社会责任,强调组织社会的种种原则。

但我相信,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对这一点是不太理解的。但碍于他是管理学的鼻祖,又不敢否认德鲁克的权威,只能归结于自己眼界还不够高,格局还不够大。

而这一次的疫情就可以观察到,欧美早已变成组织社会,组织的价值是高于个人的生命的。

但在我们中国,并没有发展成这样,个人的生命,是大于组织的。为了保护个人的生命,可以牺牲企业。

所以我们可以说,德鲁克的一些观点,也许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他的世界,与我们不一样。

这种不同,值得我们思考。

 

0分工和集中,谁更有利?

这次疫情,中国即便封锁隔离,几乎给社会运转上了手刹,但是基本的社会保障一直在正常运行。

水电气供应、通讯保障、食物等生活用品供应等等,都没有出现问题,所以大家隔离在家,依然该吃吃,该睡睡,完了还能每天编编段子看看抖音,全民娱乐度假。

而欧美,不封锁,不处理,尽力保持正常运转,但一个牛奶处理厂因为员工生病而减产,就引发了一大串连锁反应,经过系统震荡,最后居然导致农场濒临崩溃,而居民没的吃喝,整条产业链都严重受损。

因为欧美的产业分工,已经分到了极致。一个产品有多少个零件,就得要多少家工厂。

这种模式,在正常运转的时候,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威力巨大。

而一旦这个精密的机器,进了一颗沙子,整个系统可能就停摆了。

美国全面封锁华为,我们本来恐慌的不行。但静下心来一看,我们的大国重器式的模式,居然在这种危机时刻,还能够放手一搏。

我们这才发现,全球化大分工,极致分工,也未必全都是好处。

那些宣传全球攻略的声音,遭到了质疑。

 

0人权和人命,谁更优先?

疫情就是战场,防控就是命令。

但是当命令一个人冲上危险区域,他可以用人权为理由,拒绝危险吗?

在我们这边,生命是大于人权的,所以一声令下,大批大批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公务人员,乃至清洁阿姨保安大叔,还有村民和志愿者,冒着风险抗疫救险,维持秩序,防控疫情。

同时,所有的群众都非常配合服从,不会喊着我要自由,我要收入,我要人权,出来反抗游行。

但是在欧美价值体系社会中,就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香港的医护人员,居然在这种时刻大罢工。

美国一天天的游行示威,不顾上百万人感染的现状。

他们一句“人权”,就可以压倒一切。

但是维护了个人的权利,导致几万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生命逝去,或者最后整个社会的大倒退,就是人权的追求吗?

这里就出现了与之前“组织社会”“分工社会”概念的巨大矛盾。

一方面,社会变成了组织社会,每个人都要依靠他人而生活。

一方面,为了个人的权利,就能随时抛弃组织责任,社会义务。

这样的矛盾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学理论呢?

必然是需要更系统、更内外一致的管理理论的。

要改变利益至上、财务利润至上、局部和短期收益至上的模式。

而这恰是欧美,尤其是美国大企业,最流行的模式。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从社会事件的整体发展中,看到了很多以前忽视的东西,也发现了不一样的社会现状。

我们应该可以用新的事实,来审视我们的管理理念、企业原则。

 

点击数:394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