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老板都喜欢说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原因之一在于,想象中的制度管理,只要颁布一个文件,大家就自动自发自觉地按照规则自行运转,不再耗费精力时间人力,是不是非常理想?
与制度管理其对应就是人工管理,需要每天盯着,每天沟通,每天反馈,每天花心思,是不是一听就很烦躁,一听就不想干?
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二
一个简单的常识:凡事必有付出才有收获,必有成本才有结果。不可能有长期不劳而获的价值,对吗?
请问各位,规章制度的成本是什么?
是制定制度的成本吗?网上找几个样本,改改名字就可以颁布了,成本非常低。
是宣导制度的成本吗?开个会,帖个公告栏,发个文件,制度就宣导完了,也几乎没有什么成本。
执行制度有成本吗?好像各个公司公布了制度之后,也没见有什么执行的成本。
问题就在这里!一个几乎没有成本的事情,怎么可能产生收益?
很多老板认为法制比人治好的地方,就在于执行成本低,这是大错特错的。规章制度要想有用,就必须花大量成本在执行上面。
那制度的执行要什么成本呢?
在于持续不断的监督,检查,记录,反馈,一点都不必人治花的时间精力少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
大家都知道,制度要想有效,其关键在于奖惩。有利的行为得到奖励,错误的行为得到惩罚,这就是制度的初衷。
但在事实中,制度奖惩往往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明明有罚款,还是屡禁不止;明明有奖励,还是无人行动。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250多年前,刑法学的祖师爷贝卡利亚就给出了答案: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
如果员工违反制度,有时候被惩罚,有时候又没事,那么当被抓的时候,当事人只会觉得自己运气不好,下一次就没这么倒霉了。大部分人都有赌徒心态,在估算概率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会幸运。即便被惩罚之后,不是引以为戒,而是认为自己倒霉了一次,下次总会时来运转吧。
同理,如果员工作出贡献,有时候被奖励,有时候被忽略。这时候员工潜意识就会认为奖励是随机的,看运气,奖励了就是撞大运,没奖励是我倒霉,那么大家都会尽力避免做贡献。因为:如果做了贡献,得到奖励,这是应得的,不觉得多开心;而如果做了贡献没奖励,就觉得亏大了;如果没做贡献,没奖励,那是无所谓的;如果没做贡献,又得了奖励,那就偷偷乐。所以综合来讲,不做贡献是最优选择。
以酒驾为例,以前酒驾也是入刑法的,但是大家都不当回事。现在人人都不会喝酒开车。区别在哪里?因为以前酒驾查得不严,总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抓不到自己。如果被抓住,甚至认为交警查酒驾是在故意刁难人,别人都不抓,你为啥单单抓我?在这种观念之下,人们会认为酒驾被抓是自己倒霉,而不是自己不对。
后来逐年加大查酒驾的力度,比如开始在道路持续设岗,频率越来越高,被抓机率越来越大,这时候才让大家重视起来。
四
一个制度,如果其执行是“概率性”的,有时候执行,有时候失效,这个制度就没有什么意义。
制度要想有效,关键就在于这个必然。
如果才能达到必然的效果呢?
一定是持续不断的监督,检查,记录,反馈。
抽风式、抽奖式、抽筋式检查,只会培养员工的赌徒心态。更可怕的思想是,今天我被抓,其他人都没被抓,我今天吃亏了,我一定要讨回来。于是,违反制度变本加厉。
为了达成必然性,在颁布制度之前,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凡事有计划,凡事有记录,凡事有检查,凡事有反馈,这样制度才能真正的有效。这些事情要负责人主抓,必须要管理人员亲自做,这些事情非常繁琐,很花时间,这些事情非常枯燥,很耗精力。时间,精力,管理薪酬,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
五
所以,其实制度的实施成本是非常大的。规章制度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管理之上的。为了逃避管理中的监督、检查、记录、反馈等这些行为,而想用制度去躲避这些,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如果想不付出成本,又想得到成果,最后一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点击数: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