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碎片学习的风潮越来越流行,在线微课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微课明明很有趣、很漂亮,学员却不去看,慢慢的都变成了废课,这是为什么呢?
在线培训目的是提升传播效率。现在很多微课,课程名字看起来酷炫狂拽,但是内容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短文、心得、体会,说话速度又慢,本来一篇小文章阅读也就一分钟,看个视频要看五分钟,听完也记不住说了些什么。后面想回顾某一个知识点就更麻烦,还要重新看一遍,难以搜索查阅。不但没有提升效率,反而是降低效率了,所以大量的「微课」变成了「废课」。
那怎么才算是真正发挥微课的价值呢?
内容传播有几种途径:文字,音频,视频,和现场。
每种途径有他的特点和优势:
文字适合传播理性信息,可以总结、归纳的抽象内容。传播成本最小,效率最高。
音频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可以用语音、语调、语气、节奏带来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情绪性的,是一种隐形的感觉,这是文字难以描述的。但是因为带来太多情绪感觉,所以在理性逻辑、深入思考方面,是不如文字的。制作和传播成本也提升了很多。
视频适合传播更加感性的信息,可以用神态、肢体、光影等画面带来极度丰富的信息,影响情绪的能力比音频更大,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可以让人深深的感动,比文字和音频来得强烈的多。通常的授课视频也可以通过画面传达更多的信息,同时更符合人类接受信息的习惯,看视频远比看文字来得被动,所以非常轻松。但也因为这种轻松,使得视频传播往往给人留下的只有感官的印象,而内容常常被忽视。同时,视频制作的成本和传播成本更是成倍增加。
现场传播的信息就更多了,不仅有声音,画面,还可以有触觉,有气味,有肢体互动,有行动体验,所以带来的信息是最丰富的,但是现场授课成本最高,同时完全无法复制传播,每一次授课都是独一无二的。
知识有不同的,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提炼出来的、用头脑来接受的,比如规则、办法、思维方式、知识点、明确的信息等;感性知识,就是必须要眼睛耳朵嘴巴触觉来感受的,比如表情,动作,神态,语气,颜色,手感,距离等。
传达理性知识,视频就不是一个最好的方式,他们更适合用文字传播。比如网上现成的小知识、小技巧、小感悟的东西,阅读的效率是最高的。最多为了照顾接收习惯可以录制成音频,但其实必要性已经大打折扣,而非要弄成视频,就是画蛇添足了。
所以什么样的内容,要用到什么传播方式,就可以一一对应来思考了。
只有需要传达大量感性信息的时候才需要用到音频、视频乃至现场授课。大家注意看看,现在的微课当中,感性知识的内容有多少,理性知识的内容有多少?所以大量的微课都在传播不合适用视频传播的知识,都成了鸡肋视频。
只有感性信息、文字难以表达的东西才必要用视频来传载。
比如说,制造业的微课是很有成效的,因为确实可以提升效率。视频可以瞬间传达大量的信息,比如动作、步骤、样式、标识等信息,如果用文字来表达,非常复杂,而且不精确。而用视频一看,可以迅速传达这些难以描述的内容。所以机器操作流程、服务流程等等,如果能现场教授自然是最好的,但成本也极高。而用视频来传播,损失了现场的互动,但基本要传达的信息都能传达到位,而成本极大降低,效率提升,所以这些非常适合用微课传播。倘若用音频和文字来传播这些内容,虽然成本进一步降低了,但是损失的信息太多,传达转化效率太低,所以也是不适合的。
如果用视频来传达理性知识就不合适了。
首先,优良的视频制作成本太高,几乎没有公司能承担得了,所以都普遍使用低成本的制作方式,而这种方式参杂了大量无用的画面声音干扰,真正的知识反而被淹没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大部分微课为了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都在用批量化、制式化的方式在制作。视频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语气、语态、姿势、演示等方式,能够传达大量文字之外的信息。但是低成本的视频,其录音、动画都模板化。画几个纸片小人,就是嘴巴在动,完全没有起到演示的作用;语气语调都用一个调调,完全没有感情,跟冷冰冰的机器人一样。这样的微课,完全丧失了视频的优势,不是废课是什么呢。
而被动的接受方式也大大降低了思考的力度,使得知识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只是为了噱头、好玩、新颖,确实可以把微课作为宣传点,但越是简单轻松的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反而越少,大部分就是看个热闹。这些视频可以当作宣传、预告之用,而真正的内容还是要用适合的渠道进行传播。
所以,当要制作和利用微课的时候,都要想想我这内容是否适合用视频来传播?是否非要用视频来传播?而不是为了微课而制作微课,劳命伤财又百无一用。
点击数: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