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一个现象:
一个员工在那使劲擦玻璃,其他员工在旁边聊天。擦玻璃的员工说,大家加把劲吧。你猜其他人怎么说?他们说:“你先进嘛!”那哥们一下就不吭声了。
这个员工评了一个优秀,结果不但没有对他个人带来好处,反而让他个人受到排挤,也没有给团队带来促进,反而让团队效率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分为两种: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讲的是目标,责任,权力;非正式组织讲的是感情,意愿,兴趣。把这两个组织搞混了,采取的组织行动就会无效。
看起来这个概念很好理解,那么问大家一个问题:
不好回答了吧。男同志是不是都希望家庭是非正式组织呢?哈哈哈哈。
很多人会认为家庭是一个正式组织,因为它是由法律保障的严肃结合。但是从组织理论上来讲,家庭是一个非正式组织,因为家庭是因为感情而结合在一起的,并不是由法律规定而结合在一起的,不要搞反了。
把组织这么划分,有什么意义呢?
还是以家庭为例子,家庭既然是一个非正式组织,那么在这个里面就应该讲感情,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在家庭这个组织里面,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乐意,我喜欢,我高兴”,而不是正式组织讲的“目标,责任,权力”。如果在家里要争辩谁的责任更大,谁有权力,一个人指挥另一个人干活,这个家庭是很难和睦的。所以在不同的组织中,注意的要点是不一样的。
但是往往在现实当中我们会用同一套方式来对待不一样的组织。比如习惯了正式组织那一套,到哪里都讲权力,责任,对所有人都是用军队式的命令语气,那么在家庭、人际、职场沟通当中就会处处碰壁。而习惯非正式组织那一套,到哪里都力图让所有人开心,轻松,只讲感情,不谈目标,不谈责任,不用权力,那么在工作当中往往会管理无力,难以达成绩效。
正式组织的核心是目标,管理的要诀是责、权、利的平衡。
正式组织是因目标而存在,不以人而存在,所以在正式组织中是没有“人”的,只有“角色”,也就是责任。
举个例子:一伙山贼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答案是都可以。如果这伙山贼是围绕一个老大形成的,大家因对这个“人”的信任、敬仰、服从而聚集在一起,这就是一个非正式组织,只要这个老大挂了,整个团伙就树倒弥孙散,这就是以“人”为核心的组织。
而如果这伙山贼是围绕一个目标形成的,比如高尚一点的目标,劫富济贫,反抗暴政,或者低级一点的目标,抢钱抢粮抢女人,再低级一点的目标,为了活下去,为了吃饱饭,不得不结伙打劫,这就是一个正式组织。即便老大挂了,只要这个目标还在,大家就会继续团结在一起,也许是老二升上来继续做老大的位置,其他人也会根据职责的变更变换自己的位置,不管怎样这个组织会继续运营下去。而如果哪天这个目标不在了,或者大家的目标不一致了,这个团队就会分散,一个组织也就终结了。
这就是正式组织以目标为核心而非以人为核心的意思。正式组织的权力来自于职位,不管我是谁,只要我坐上这个位置,我就有了相应的职权,不因为人的不同而不同,也是这个意思。
正式组织讲的是计划,组织(分工),监督(控制),指导(不是培训),评估,分配。正式组织的事情干不好,一部分是因为能力的问题,但更多是因为组织管理的问题,通常是因为责权利分配的不平衡而导致的。
能力的问题其实很好解决,而管理的失衡是最普遍的问题,并且大多数时候大家意识不到这一点。团队绩效差,都会怪罪于能力不行、执行力不行、人不行、沟通不行、激励不行等等问题上去,而没有意识到是因为责任、权力、利益的分配没有做好。病因都没找到,开什么药方也都是没用的了。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另外可以再详谈。
非正式组织的核心是人,管理的要诀是洞察人性,调节情绪。
非正式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这个人讲的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
人讲的是感性,最核心的东西是“我乐意”,非正式组织讲的是理解,信任,依赖,感激等,关注的是感情,关系,兴趣,动力,心理……非正式组织的权力来自于个人,管理者不是正式任命的,不看你的官衔,不看你的岗位,只看你作为个人的影响力。
是否要避免非正式组织?
公司是正式组织,是讲目标,讲责任,讲上下级关系的。大部分公司组织非常反感“小圈子”,“小集体”。公司不喜欢有一个非正式组织,尤其这个非正式组织的领导权往往不在领导手里。实际上,这种非正式组织往往跟上级是对立的,比如一个员工被领导骂了,往往回去就会在“没有领导”的微信群里面骂“领导是猪!”其他人纷纷表示认同;领导在上面开会,下面一片面无表情,私底下却在群里骂领导啰嗦。这种情况非常多对不对?
所以在正式组织当中,是否应该避免非正式组织的出现呢?
在实际中这是不可能的。
非正式组织是组织的一部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情感需求是每个人的刚性需求,不可能消灭,所以只要有人存在,非正式组织也一定会存在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消失。
尤其现在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员工上班、通勤时间加起来,一天当中有一大半时间花在工作上,除去睡觉的时间,几乎没有什么时间跟家人、朋友呆在一起。所以说把工作跟生活分开、生活跟工作平衡是不可能的,工作+通勤+睡觉已经花去20小时,生活还能剩下多少时间?怎么可能平衡嘛。人是社会动物,一定需要在人际关系中汲取能量,那这个需求,必定是要在公司组织当中实现的。这就是非正式组织的核心需求。
在今天,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管理者通过岗位任命掌控正式组织,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往往更大,这个的领导权是无法任命的。在以前的解决方案,就是把非正式组织也“组织”起来,比如工会、组织生活会、各种集体活动小组等等,其实就是为了在正式组织之外,把非正式组织也领导起来。
因为如果管理者不领导非正式组织,必定有其他人会涌现出来领导非正式组织。如果非正式组织对抗正式组织,就是组织的灾难,这种非正式组织叫做“团伙”,甚至从非正式组织变成了正式组织,这个正式组织的目标就是反抗领导!那就糟了糕了。
而现在的公司,既没有以前集体管理的手段,也没有其他的方法,往往是放任非正式组织自由发挥。管理者没有能力去领导非正式组织,一边作为管理者发号施令,一边作为黑心领导跟下属斗智斗勇,组织大量的资源就这么消费在内耗中了。
出现对抗团伙怎么办?最直接的办法是:分化。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就不展开了。但分化也好,压制也好,都是治标的办法,不治本。最根本的办法是:管理好正式组织,领导好非正式组织。
你说的话大家不得不干,勉强去干,这叫管理权;你说的话大家认同、喜欢,打心里愿意去干,这叫领导力。在非正式组织当中发挥作用的不是管理权,而是领导力。在现在,大部分工作都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是无法从外在去观察、测量的,所以外在的强制是没办法管理现代组织的。你下的命令我大可以阳奉阴违,大可以弄虚作假,表面上听你的话,但是心里就是不想事,就是不尽力,你能“管”得到吗?不可能的,靠管是调动不了人的。所以只有调动了一个人的内心意愿,才可能调动起人。这个意愿,一小部分是理性的,比如看在钱的份上我去干活,但是也只有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意愿的因素是情绪,也就是非正式组织起作用的地方。在很多时候,情绪变成了第一生产力。
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往往更大
你觉得一个员工表现好,把他树成先进,对他其实是很大的“打击” ,他可能拿了一点奖金或者奖状,但是他要承受其他人的排挤,承受非正式组织带来的无形压力。最早的霍桑实验就发现了,哪怕只有几个人的车间小组,如果一个新人表现非常突出,或者跟监工关系特别好,是会被排挤的。绝大部分人不一定服从正式组织的管理,但会服从非正式组织的意志。
除非正式组织的管控非常强大,强大到足以压倒人性,这时候组织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强权氛围。但历史证明这种强权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一定会被反抗推翻。更何况在现在社会基本没有这种强权存在的土壤了。
所以现在非正式组织影响力更大。这也逼着很多公司打出“家”的口号,以此来稳住组织成员。
非正式组织的推动力往往更大
一个小伙子,干得可起劲了,干完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跑到别处去帮忙,干完这个干那个。我说这是个好苗子啊,要提拔他。结果HR说,不用提,他已经辞职走了。为什么啊?因为前台小姑娘已经明确告诉他了,“不要在这儿这么表现了,我已经有男朋友了”。
你看,公司想了那么多激励措施,做了那么多亲情化举动,还跟他们讲情怀和梦想,讲的时候员工都说认同,但事实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他不是为了公司在奋斗,他是为了前台小姑娘在奋斗。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人追求的是归属感、成就感、尊重感等“虚”的东西了,这些往往都是非正式组织的范畴。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来看,正式组织满足的往往是“保健因素”,而非正式组织满足的往往是“激励因素”。所以要激励人,基本举措是靠正式组织的利益分配、物质激励来进行的,但更高级的激励手段一定是非正式组织的手段来推动的。这个也不展开说了,总之在很多时候,非正式组织的推动力往往更大。
既然非正式组织这么厉害,是不是就以非正式组织的需求为主要呢?
不是的。正式组织才是组织的根本,没有正式组织,没有目标,组织就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正式组织是根本,目标、责任、分工这些东西一定不能忽视。
如果分工不清,责任不明,没有共同目标,那么任何激励、领导措施都没有意义。这一种错误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大家会把业绩不达标、员工不尽力、互相扯皮、不主动沟通等事情都归结为态度、执行力等东西上,其实不是的,这些事情往往是因为正式组织管理不到位,而不是非正式组织领导不到位。责权利分配不清晰,不对等,再好的团队氛围、激励手段、打鸡血方法都是热闹一下好看,而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领导非正式组织是为了正式组织更好的实现目标,而不是反过来。也只有做好了正式组织的管理工作,非正式组织的领导工作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乡村俱乐部,大家凑到一起乐呵乐呵,这不叫企业。
总结一下:
管理者在组织中应该有两个身份:正式组织的管理者(老板),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家长)。
两个角色都很重要,而他们使用的手段方法又截然不同。正式组织讲究目标、责任、权力,非正式组织讲究情感、意愿、兴趣,不要用责任权力去管非正式组织,也不要用情感兴趣去领导正式组织,这都是无效的做法。
也许你更擅长或者更乐意承担某一个角色,但也不要忘记另外一个角色的责任,是不能被忽视的。忽视了领导者的角色,你就会被蒙在鼓里,被员工明着暗着反抗;忽视了管理者的角色,你的组织就很难达成目标。
那么最后大家想想,这两个角色,或者他们承担的内容,是否可以分工呢?就是说如果我不喜欢承担某一个角色,是不是可以授权另外一个擅长承担这个角色的人替我分担这份职责呢?欢迎留言表达您的看法。
点击数:129
“评上优秀反而打击员工积极性,为什么?” 有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