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警惕这三个东西废掉你

 

请警惕被这些东西废掉自己:

 

一、懒惰,长期停留在舒适区

1、沉溺于「轻易获得快感」的事情

有意无意地寻求用很小付出获得很大「回报」的偏方,哪怕回报是虚拟的。

这种行为会提升自己的「兴奋阈值」,让人越来越不容易拥有成就感,从而越来越依赖虚拟的成就感,陷入恶性循环。

症状轻的:沉溺游戏(在虚拟世界中加快时间流逝的速度,使得「成功」来得更快)、种马小说(意淫人能轻易获得想要的东西)、沉迷购物等;

症状重甚至犯法的:赌博(轻易获得「金钱」)、吸毒(轻易获得「爽」的感觉)等。

2、只接收「轻松愉快」的信息

只愿意接收信息密度低的信息。

如无需太多动脑的视频、图片,以及深度较浅的娱乐、八卦、肥皂剧、体育新闻等。

不愿意接收信息密度高、需要思考后才能吸收的信息。

如系统课程、知识框架、分析报告等。

真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是需要思考和消化的,所以如果完全隔离了这部分内容,基本也就隔离了进步的可能。

绝大部分人为了摆脱思考可以做任何事情。

比如天天刷知乎,却从不总结,这其实是一种信息密度极低的接受度极低的方式,比如我问你你昨天收藏那个答案说的什么?恐怕你什么都不记得了。

知乎拿来种种草还行,刷它只能叫做娱乐,不能叫学习。效率高的学习必然是接受教科书似的信息密度大的教育。

3、过度依赖「熟悉的事情」

在工作中,习惯了一件事情的流程后再也没想过如何改进,只会机械地重复,然后骗自己很充实。

没有改进,便也没有剔除糟粕的意识,于是需要重复的东西越来越多,消耗时间也越来越长,到最后,看上去每天做了很多事情,但其实不仅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进步的空间。

比如因循守旧:以前写报告都是用Word,以后都用Word就行了。

比如不求改进:安慰自己PPT做得再好看又怎么样,那些做PPT的人都是玩虚的。

4、习惯于「简单学习」

在学习或接受信息中,只愿意执行最简单的第一步,却不愿意执行接下来更为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看不写、只学不练,还麻痹自己说学到了很多东西。

而实际上,这种「浅层」的学习遗忘极快,有时还不如不学。

比如,天天学英语,却从不写英语文章;天天花大量时间刷知乎,却从不写答案、写总结;听过的课程听过就行了,从来不练习;或者学过PPT技巧,但就是懒得写PPT。

5、拒绝输出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信息的投入产出组成的,你看视频,刷新闻,读公众号,都是一种输入,当你开始输出的时候,你的投入才会通过大脑的思考和逻辑,内化成对你而言有价值的东西。

输出的能力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

比如写作,你光看范文半点用没有,必须自己动笔写才会有提高。

一个人如果很长时间不输出自己的知识,自然就没有兴趣去做这件事,继而更加不会锻炼到这种能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导致被吸收的知识不断被遗忘,知识变成废料。

而这,也是生活中大多数人每天在做的事。想想你上次看的公众号内容,你还记得多少呢?

 

二、自欺欺人,不正视事实

1、习惯用「错位成就」欺骗自己

有两类:

① 错位对比:拿自己擅长的东西和别人不擅长的东西比较,从来获得「比别人强」的错觉。

如:和运动员比学习成绩,和学霸比体育,跟新人比工龄,跟老板比单纯,跟强者比轻松;或者平常工作不努力,但节假日加班以此证明自己努力。

② 不务正业:重要但是困难的事情不做,用不重要但是轻松的事情给自己安慰。
如:工作没干完,但是我看书学习了啊;客户没有拜访,但是我修好了办公室的电话了啊;报告没写完,但是我帮领导订餐了啊。

或者做非本职的事情很积极,因为没有压力,做好了可以炫耀,没做好也没有损失,而对于本职工作就想方设法逃避和拖延。
如:对于他人的额外求助非常热心,对自己应尽的职责却不去做;对公司新闻发表意见很积极,洋洋洒洒说一大堆,但是自己该写的方案就一拖再拖。

2、以为收集了就是拥有了

很多人非常痴迷于收集资料,

比如“10G投行内部资料”“50GB哈佛MIT斯坦福案例”“1TB咨询case总结”“逻辑思维3000例”“管理表格大全”……

这些东西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第一,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甄选的资料都是垃圾。

第二,在得到这些资料后,就会觉得“我一点点把这些信息看了,我就可以了”的假象。然而实际上那些资料永远只存在于硬盘中,要用的时候连想都想不到。

 

3、喜欢给自己寻找道德借口

在《自控力》里面看到一个实验:研究表明,当我们刚做完善事,甚至只是有善念,比如“考虑”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就会让自己道德感受特别好,从而允许自己放纵一下,把多吃一块炸鸡、多抽一根烟、多睡两个小时懒觉当做对自己的奖励。

当觉得自己品德高尚的时候,是不会质疑自己的决定的。

很多人会自我安慰:虽然我没深入思考,虽然我事情没做好,但是我很善良,我动机很好,我是出于好心。以此抵消惰于思考、懈怠的罪恶感,心安理得废掉自己。

4、喊口号综合症

这是由波利维和赫尔曼提出的,指的是当我们在下定决心做出改变的时候,就已经感觉良好了,从而行动上懈怠,然后放弃目标。等到下一次重新立flag,再次自我感觉良好,行动上懈怠,放弃目标……

所以喊口号综合征就是:

心里开始觉得不妥了,想要改变,于是喊出一句口号,喊完之后把自己都感动了,心里感觉很好,心里上的压力就减轻了,于是又继续放松懈怠。啥时候心里觉得不妥了,又出来喊两句口号,心里压力又变小了,就这样循环下去……

5、用情绪代替理性

情绪好的时候,毫无根据的自我感觉良好,如果事情不如意,只会抱怨外界不公平。

情绪一般的时候,以为自己很特别,以为自己很努力,以为自己很励志,以为自己付出很多很不容易,沉醉在自我催眠中。

情绪不好的时候,比如一旦碰到挫折,立马又跌入另一个极端,什么都没了,什么都毁了,世界没希望了,不值得活了……

 

6、善于制造借口为自己开脱

预先制造一些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开脱,这类借口看起来都是状态性的、暂时性的、波动性的,借此证明不是自己无能,而是这些偶然的外在因素导致的,从而心安理得接受失败。比如:

考试前故意不复习,不看书,或者通宵熬夜,甚至找点病症,然后考差了说自己是考前没突击,是状态不好,是太累了,从而掩盖自己其实根本不懂的事实。

平常不好好工作,故意拖延,临到要交差了逼着出一个东西,然后说因为时间不够,这是匆忙做出来的,有错误是应该的。以此掩盖自己工作或思维能力不足的事实。
这类借口,潜台词都是“如果我考前复习一下,也能考得很好”“如果我稍微努力一下,也能做得很好”“如果我休息好,也能做得很好”这样的话。事实上,这类人非常害怕考前复习也不一定考得好,时间足够也不一定做得好,这就很残酷的披露了自己能力不够的事实,所以哪怕故意也要制造出这类偶然性的借口,借以掩饰自己的缺陷。

 

三、短视,缺乏系统思维

1、喜欢「一日曝十日寒」:

从圣地亚哥到某个地方有三千英里的路程,正常人每天至少能走20英里,走完全程大概需要150天,也就是五个月左右。但很少有人能在半年内走完这段旅程,很多人会觉得诧异,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实际上,大部分旅客分为三种:

第一种旅客,每当道路不顺、天气恶劣时就会抱怨,等待,等到天气晴好的时侯才走。然而天气晴朗好、路又顺的情况非常少。走走停停,这种旅客往往需要花费近一年才能到达终点。

第二种旅客,刚刚踏上旅程时心情很好,体力、精力旺盛,每天走40英里。但随着旅程的推进,这种旅客心情状态逐渐低落,失去了刚开始的热情和兴趣,之后速度越来越慢,这种旅客往往也需要花费七到八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终点。一开始就太用力的人往往跑不远。

第三种旅客,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不论天气好坏,路途泥泞,内心总是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自律,在旅程中每天都始终坚持走二十英里,最后这种旅客按期走完了全程,到达了目的地。

只有保持自律始终如一每天坚持走二十英里的人才完成按期到达目的地。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提出的“二十英里法则”。

二十英里法则的核心,是在外部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稳定,持续的努力。

顺境不骄纵,逆境不萎缩,不轻言放弃,谦卑而执着,执着而无畏。不可控是常态,不要让随时变化的天气和路况来告诉你做什么,而是要让自己来告诉自己做什么!

可是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

想要去完成一件事,但往往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走走停停,导致最终不能按时地完成任务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因此我们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时的拼命努力,我们应该要学会保持自律,在诸多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内心的稳定,我们应该要坚持的是一种无论风雨的稳定而又持续的努力!
中国古话说得好:

最无益,莫过一日暴来十日寒;

若有心,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

 

2、只喜欢短期的、立竿见影的努力

发现短期的努力无法带来超额的回报,就因此放弃了努力。这点在聪明人身上尤其明显。

念高中的时候,别人花了一个星期搞明白的问题,他们可能只需要花半个小时就能搞明白,从此对这类题型就可以闭着眼睛答对了。这种短期努力带来超额回报的机制反复的出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之中,导致大家后来出现了一种错觉,即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短期的努力带来长期的回报。

后来进了大学,身边的牛人更多了,人生的维度不再是单一的学习了,很多人发现以前自己熟悉的这种机制渐渐失去了作用,于是很多人渐渐丧失了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就不再愿意去努力了。

比如微积分,不是看一个礼拜的书就可以考100分;

比如追女生,不是跟妹子交往一个礼拜就可以表白成功;

比如学习编程,不是自己啃一个礼拜《C++ Primer》就可以完美解决八皇后的问题;

比如学习投资,不是研究一个礼拜的巴菲特就可以投资赚钱了。

进入到成人的世界之后,事物的复杂度上升了不止一个层次,所有回报的获得周期变得越来越长,需要投入的努力和坚持也越来越大,而之前自己所仰仗的聪明,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小。
人们总是重视短期的努力所达成的效果,而轻视长期的付出所带来的的回报。一旦短期努力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成就,就不愿意再去付出了。很多人,就这样慢慢的废掉了。

3、缺少直接而微小的反馈。

前面讲了这么多消极的,来说说正面的技巧。

游戏为什么可以让很多人沉迷?因为游戏是顺应人性的,而读书学习游泳健身等等都是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反馈周期。游戏的第一大特点就是设立了一种及时反馈的机制,比如刷过一个副本你就会拿到相应的金币,会看到经验条的增长,战斗力的增强,排名的升高。这些反馈都是具体的。

如果说不劳而获是一个坏词语的话,人性最喜欢的却是劳而无获。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可以接受自己两个月暴饮暴食维持原重,而无法接受自己每天去健身房依旧维持原重。你可以接受自己不努力学习后成绩不好,却无法接受苦读到深夜依旧没有换来好的分数。

而游戏中这种及时反馈的机制,让你随时随地感到只要你努力,都是有回报的。特别是对于现实不太顺利的人,在这种激励之下,你在里面获得的快感在其它地方很难获得。

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己设立一个微小而持续的反馈点的人可能不到5%,其中没有混得太差的。人也处在一种“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之中,面貌生气勃勃跟网上的“90后中年”大不一样。

那么如何设立一个微小而持续的反馈点呢?

一个办法是工作或者学习自带反馈系统。比如做自媒体的朋友,他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点赞和关注数。还有知乎上的朋友,把自己书本学到的东西贴到知乎上,这样有点赞和感谢,这样学习也很容易坚持下来。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办法是自己找到那个反馈点,比如高考目标是600分,不如把周计划,月计划甚至日计划列出来,哪一科多久第一次复习,多久做一套题,把时间表做出来。比如完成当日计划时候后给自己一些奖励,获取成就感。

 

看到最后,你是否愿意立刻从现在开始,减少简单轻松的被动获取,开始主动输出,不再用各种借口来麻痹自己,稳定持续地坚持,长期系统的提升,让自己的越来越进步,越来越优秀呢?

 

点击数:58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