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警惕被这些东西废掉自己:
一、懒惰,长期停留在舒适区
1、沉溺于「轻易获得快感」的事情
有意无意地寻求用很小付出获得很大「回报」的偏方,哪怕回报是虚拟的。
这种行为会提升自己的「兴奋阈值」,让人越来越不容易拥有成就感,从而越来越依赖虚拟的成就感,陷入恶性循环。
2、只接收「轻松愉快」的信息
只愿意接收信息密度低的信息。
如系统课程、知识框架、分析报告等。
真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是需要思考和消化的,所以如果完全隔离了这部分内容,基本也就隔离了进步的可能。
绝大部分人为了摆脱思考可以做任何事情。
3、过度依赖「熟悉的事情」
在工作中,习惯了一件事情的流程后再也没想过如何改进,只会机械地重复,然后骗自己很充实。
没有改进,便也没有剔除糟粕的意识,于是需要重复的东西越来越多,消耗时间也越来越长,到最后,看上去每天做了很多事情,但其实不仅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进步的空间。
4、习惯于「简单学习」
在学习或接受信息中,只愿意执行最简单的第一步,却不愿意执行接下来更为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看不写、只学不练,还麻痹自己说学到了很多东西。
而实际上,这种「浅层」的学习遗忘极快,有时还不如不学。
5、拒绝输出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信息的投入产出组成的,你看视频,刷新闻,读公众号,都是一种输入,当你开始输出的时候,你的投入才会通过大脑的思考和逻辑,内化成对你而言有价值的东西。
输出的能力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
而这,也是生活中大多数人每天在做的事。想想你上次看的公众号内容,你还记得多少呢?
二、自欺欺人,不正视事实
1、习惯用「错位成就」欺骗自己
有两类:
① 错位对比:拿自己擅长的东西和别人不擅长的东西比较,从来获得「比别人强」的错觉。
2、以为收集了就是拥有了
很多人非常痴迷于收集资料,
第一,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甄选的资料都是垃圾。
第二,在得到这些资料后,就会觉得“我一点点把这些信息看了,我就可以了”的假象。然而实际上那些资料永远只存在于硬盘中,要用的时候连想都想不到。
3、喜欢给自己寻找道德借口
在《自控力》里面看到一个实验:研究表明,当我们刚做完善事,甚至只是有善念,比如“考虑”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就会让自己道德感受特别好,从而允许自己放纵一下,把多吃一块炸鸡、多抽一根烟、多睡两个小时懒觉当做对自己的奖励。
当觉得自己品德高尚的时候,是不会质疑自己的决定的。
4、喊口号综合症
这是由波利维和赫尔曼提出的,指的是当我们在下定决心做出改变的时候,就已经感觉良好了,从而行动上懈怠,然后放弃目标。等到下一次重新立flag,再次自我感觉良好,行动上懈怠,放弃目标……
所以喊口号综合征就是:
5、用情绪代替理性
情绪好的时候,毫无根据的自我感觉良好,如果事情不如意,只会抱怨外界不公平。
情绪一般的时候,以为自己很特别,以为自己很努力,以为自己很励志,以为自己付出很多很不容易,沉醉在自我催眠中。
情绪不好的时候,比如一旦碰到挫折,立马又跌入另一个极端,什么都没了,什么都毁了,世界没希望了,不值得活了……
6、善于制造借口为自己开脱
预先制造一些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开脱,这类借口看起来都是状态性的、暂时性的、波动性的,借此证明不是自己无能,而是这些偶然的外在因素导致的,从而心安理得接受失败。比如:
三、短视,缺乏系统思维
1、喜欢「一日曝十日寒」:
从圣地亚哥到某个地方有三千英里的路程,正常人每天至少能走20英里,走完全程大概需要150天,也就是五个月左右。但很少有人能在半年内走完这段旅程,很多人会觉得诧异,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实际上,大部分旅客分为三种:
第一种旅客,每当道路不顺、天气恶劣时就会抱怨,等待,等到天气晴好的时侯才走。然而天气晴朗好、路又顺的情况非常少。走走停停,这种旅客往往需要花费近一年才能到达终点。
第二种旅客,刚刚踏上旅程时心情很好,体力、精力旺盛,每天走40英里。但随着旅程的推进,这种旅客心情状态逐渐低落,失去了刚开始的热情和兴趣,之后速度越来越慢,这种旅客往往也需要花费七到八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终点。一开始就太用力的人往往跑不远。
第三种旅客,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不论天气好坏,路途泥泞,内心总是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自律,在旅程中每天都始终坚持走二十英里,最后这种旅客按期走完了全程,到达了目的地。
只有保持自律始终如一每天坚持走二十英里的人才完成按期到达目的地。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提出的“二十英里法则”。
二十英里法则的核心,是在外部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稳定,持续的努力。
顺境不骄纵,逆境不萎缩,不轻言放弃,谦卑而执着,执着而无畏。不可控是常态,不要让随时变化的天气和路况来告诉你做什么,而是要让自己来告诉自己做什么!
可是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
最无益,莫过一日暴来十日寒;
若有心,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
2、只喜欢短期的、立竿见影的努力
发现短期的努力无法带来超额的回报,就因此放弃了努力。这点在聪明人身上尤其明显。
念高中的时候,别人花了一个星期搞明白的问题,他们可能只需要花半个小时就能搞明白,从此对这类题型就可以闭着眼睛答对了。这种短期努力带来超额回报的机制反复的出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之中,导致大家后来出现了一种错觉,即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短期的努力带来长期的回报。
后来进了大学,身边的牛人更多了,人生的维度不再是单一的学习了,很多人发现以前自己熟悉的这种机制渐渐失去了作用,于是很多人渐渐丧失了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就不再愿意去努力了。
比如追女生,不是跟妹子交往一个礼拜就可以表白成功;
比如学习编程,不是自己啃一个礼拜《C++ Primer》就可以完美解决八皇后的问题;
比如学习投资,不是研究一个礼拜的巴菲特就可以投资赚钱了。
3、缺少直接而微小的反馈。
前面讲了这么多消极的,来说说正面的技巧。
游戏为什么可以让很多人沉迷?因为游戏是顺应人性的,而读书学习游泳健身等等都是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反馈周期。游戏的第一大特点就是设立了一种及时反馈的机制,比如刷过一个副本你就会拿到相应的金币,会看到经验条的增长,战斗力的增强,排名的升高。这些反馈都是具体的。
如果说不劳而获是一个坏词语的话,人性最喜欢的却是劳而无获。
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己设立一个微小而持续的反馈点的人可能不到5%,其中没有混得太差的。人也处在一种“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之中,面貌生气勃勃跟网上的“90后中年”大不一样。
一个办法是工作或者学习自带反馈系统。比如做自媒体的朋友,他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点赞和关注数。还有知乎上的朋友,把自己书本学到的东西贴到知乎上,这样有点赞和感谢,这样学习也很容易坚持下来。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办法是自己找到那个反馈点,比如高考目标是600分,不如把周计划,月计划甚至日计划列出来,哪一科多久第一次复习,多久做一套题,把时间表做出来。比如完成当日计划时候后给自己一些奖励,获取成就感。
看到最后,你是否愿意立刻从现在开始,减少简单轻松的被动获取,开始主动输出,不再用各种借口来麻痹自己,稳定持续地坚持,长期系统的提升,让自己的越来越进步,越来越优秀呢?
点击数: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