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孔子说“仁智信直勇刚”都会是毛病,你知道吗?

孔子曾经提出“六言六蔽”的说法,是这么说的: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很多人把“不好学”理解成不学习,然后发现这段话前后矛盾,很没说服力。其实在这里“不好学”不能理解为不喜欢学习,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章讲的是“礼”,这里说的“不好学”省略了前面反复说的“礼”字,所以其本来的意思是“不好学礼”。孔子说:“夫礼,所以制中也”,他说的礼,指的是“度”,是“分寸”。因此,六言六蔽可以理解为:仁而不知度,愚蠢;智而不知度,放荡;信而不知度,贼害;直而不知度,绞伤;勇而不知度,祸乱;刚而不知度,狂傲。 

再大白话的解释一下,就是:

盲目的仁慈,就是愚蠢

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对别人仁慈仁爱虽然是件好事,但是你不学这其中包含的道理,不分是非的好,不分轻重的好,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做事,好心仁慈的人学问不够、才能不够,有时出于仁慈的心理去帮助一个人,结果反而害了人。这就是“善良的愚蠢”,如果还偏偏总喜欢强行“帮助”别人,便更坏了。

所以对自己的修养要注意,对朋友、对部下都要观察清楚,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某人不仁慈,实际上是对这人有帮助。

南怀瑾大师说:作人做事,越老越看越惧怕,究竟怎样做才好,有时自己都不知道,这就要智慧、要学问。

没分寸地卖弄聪明,就是放肆

有许多人知识非常渊博,但是没有分寸,恃才傲物,看谁都觉得别人蠢,这就是放荡、任性。譬如说“名士风流大不拘”,知识太渊博,看不起人,样样比人能干,才能很高,却没有内心的修养,对自己不够检束,这种就是荡。

这种人知识越渊博越是成不了事情,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谓失道寡助,所谓枪打出头鸟,本来能成的事情别人都要千方百计给你弄砸。甚至招惹妒恨,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祸害。

没原则地相信别人,就是在唆使人犯罪

不分是非,不会思辨,不能分辨好坏,一味就相信别人,就是天生招贼的人。

真正的纯坏蛋和真正的纯好人都很少,大部分都是处于中间的人。当大家都能够明辨是非,讲原则,相信讲诚信的人,拒绝不好的行为,大家自然就会多讲诚信,多做好事;而如果讲不讲诚信都能得好处,讲诚信反而还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大家自然而然都会往恶的方向做。

所以如果不动脑子,一味相信别人,还说自己是什么淳朴善良,其实只是给自己不动脑子不辩是非找的借口而已,虽然自己没有做坏事,但其实一直在唆使别人做坏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一味地心直口快,就相当于拿刀在砍人

真诚好不好,直爽好不好,当然好。可是如果直到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不知道好赖话,更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伤人的,也不管别人愿不愿意听,直到没有涵养,一点不能保留,这种人就是一把刀,走到哪里伤人到哪里。

不要用“真诚”来掩饰粗鲁没有教养。小孩子没有经过教育,还没要求修炼自己,所以“童言无忌”是可爱。而如果一个成年人还没有教养,想啥说啥,口没遮拦,这就是可怕了。事实上,很多人生理成熟了心智却一直没有成长,一直保持在“童真”的阶段,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巨婴”。

也不要说什么“自家人说话还想那么多,累不累”,这是对家人的不尊重,不重视。为什么对陌生人说话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考虑方式,反而对自己的家人不愿意花心思?没道理的。

什么事情都勇猛过头,就是个祸害

勇敢好不好?当然好。可是不分是非,没有涵养,不会思考,遇到事情干了再说,脾气来了杀了再说,这就是个祸害。有勇无谋,好勇不好学的人,一定会出大乱子。

其实每个婴儿性子都急,并不知道什么是思考,不知道什么是忍耐,饿了立马就要喝奶,不给就哭,要东西就去抢,不给就哭,这是天性。有些人长大了依然不知道思考不知道忍耐,还自以为是勇猛,以为是良好品德,这就是笑话。

坚持自己从不变通,就是狂傲

刚正不阿好不好?好。可是刚正到从不转弯,决不转变主见,就成了狂妄自大。

谁都天生的不喜欢改变自己,都希望世界来适应自己,希望世界围着自己转,让自己的意识来统治世界。有些人的刚正,依然只是不成长而已。

那是不是天天变通、没有原则就好呢?当然也不行。

坚持还是变通,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是其中的原因。是经过思考、经过决策才决定坚持还是变通,还是说仅仅凭着天性,想怎样就怎样,这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我们所有优秀品质都必须要学习、磨炼,要有分寸,充分考虑,要分清人际边界,而不是仅凭天性和本能。

“天生”的良好品德,也就是天性,并不是真正的品德和良知。必须是经过学习,经过修炼,经过思量,才称得上真正的品行。要避免仅凭自己的原始欲望,只凭喜好和天性来行动,孔子对这一观念也做过非常明确的批评,他说:

乡愿,德之贼也。

 乡,指的是乡里乡亲,民间的劳苦大众,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愚民,但它和愚民还是有区别的,它是拥有“正能量”的愚民。热情好客,敦厚淳朴,孝顺父母,帮助乡邻。

孔孟两位先生一直在抨击乡愿之人,但正如你所看到的这样,好像他们挺好的,为什么要批评他们呢?还要骂他们是“道德的破坏者”呢?连孟子都说:想指责他却举不出缺点,想责骂他却找不到由头;为人似乎忠诚守信,处事似乎方正清洁,大家都欢喜他,自己认为正确,但却不能与之深入尧舜之道。

这种人是“原始”的,没有经过教化、学习,你想和他谈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他是空的,没思想,没观念,外表醇厚,内心空洞。但乡愿之人总自以为自己有“德”,并以此标榜。

 

孔孟骂的不是道德,而是不明是非的道德,骂的不是乡亲,而是不学习不思辨的乡亲。

乡愿之所以淳朴是因为他们没有力量,没有权利。别人说我规矩老实啥的,其实是懦弱无能。连别人欺负自己,伤害家里人都无力抵抗。主张自己权利的时候,强者心态,要求兑现;侵犯他人权利的时候,弱者心态,寻求谅解。

抗战中期,美国新闻记者组团前往延安,他们被红军的精神气质所鼓舞。回来后,他们对宋美龄感慨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群积极上进,健康廉洁的人存在。宋美龄最后说了一句话:“我承认,也许你们说的都是真的,但是,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 

结果一句成谶啊,后面这群“积极上进健康廉洁”的人掌握了权力之后是什么样子?那十年间那帮“淳朴善良”的老百姓有了权力、可以革命可以造反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良好的本性,或仁、或知、或信、或直、或勇、或刚,但孔子告诉我们,不管哪种个性,如果不学习,不修炼,就都容易变成弊病。我们都要有真正的修养,学问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源于本性、仅凭本能的品德并非真正的品德,只有不断学习、修炼,才能成就真正的品行。

点击数:181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