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管理

千万警惕“做了总比不做好”

一件事情,总觉得做了没有什么效果,或者比较形式主义,没有什么根本上的意义。这种事情到底做不做?
面对这种事情,很多人喜欢说一句话:做了总比不做好。

 

比如在公司内刊、网站或者公众号上发一篇通讯,报道部门开的一次会议,内容基本就是新闻联播模板,发几张相片,“会议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既没有结论,也没有决议,跟其他人也没任何关系,这种通讯稿大家都心知肚明不会有人去看的,发完之后连自己都不会再去瞟一眼,但是“做了总比不做好”,还是发吧。

比如领导要求制定一个制度,一看就知道是个“废制度”:无奖无罚,没有考核,语焉不详,或者需要一系列高大上IT系统支持才能做,但公司明明没有这样的条件。这种制度定不定?公布不公布?领导一句话:做了总比不做好。于是就做了。

 

“做了总比不做好”,看起来非常具有行动力啊!真的是这样吗?

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做正确的事”。如果不做正确的事情,往小了说是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往大了说,就是给组织树立错误的榜样、错误的指示,最终后果都是让组织无效,从而失去组织存在的意义。

 

 

一,浪费时间、资源和精力

浪费时间和资源这个大家都明白。一个管理者如果习惯用“做了总比不做好”这样的说辞安排任务,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更加是浪费下属的时间。

 

除了浪费时间,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消耗下属的精力。

花的时间是小事,忍着恶心强行去做自己明明不赞同的事情,做自己明明觉得没用的事情,这期间耗费的心神才是最浪费的。

所以管理者安排任务,一定要让下属不仅明白、更加要认同事情的意义和价值,才是有效的管理。坚决要避免用“做了总比不做好”这样的说法。

 

但之所以很多人喜欢说这样的话,是因为自己无法找到或者说清楚事情的价值和意义;

或者觉得如果不这么做,就“显得我们没做事”,所以要弄点东西给大家看看,让别人知道自己做了事;

或者是因为不做这些事情就“没什么事情可干”了;

或者虽然知道没效果,但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好先应付着做了。

像这些情况,都是因为管理者懒于思考自己真正应该做什么,应该贡献什么,所以“不想那么多了”,把时间花在这些没有意义的表面化、形式主义的事情上,至少“显得自己做了很多事”。

 

所以德鲁克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需要“注重贡献”和“管理时间”,这两个一定要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可以参看本人写的另外一篇《没搞清楚这几点,再多时间管理也没用》,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二,诱导组织往无效的方向走

一件事情,哪怕自己一开始不认同,但只要动手做了,只要投入了时间、精力,自己就会开始认同。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失调”。意思是说,如果一件事情自己心里不认同,但是行动上又做了,这件事情就是失调的,会让人非常不舒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为了保持心理的平衡,我们的潜意识就会改变自己对事情的认知,使得自己的心理和行动是协同的,从而消除那种不舒适感。这个是潜意识自动进行的,常常不受自己的控制。

 

简单点说,就是只要开始做一件事情,就会认同一件事情,会拼命赋予这件事情意义,让这件事情在自己心中正当化、合理化、价值化,从而让自己接受和认同。而一件事情做的多了,人就会熟悉、习惯和适应那个事情,这就会形成心理和行动惯性。

 

这件事情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一旦形成惯性,就很难再接受其他的模式或者行为了。
也就是说,慢慢的,一个人就会沉浸到这类事情当中去,而不愿意再干其他的事情,不愿意再认同其他的思维,哪怕其他的事情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实效。因为改变固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往往是普通人做不到的。

 

所以,无意义、无价值、表面化、形式主义的事情做多了,你就会变成这样的人。或者长期呆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会接受和认同这个环境,同样也会变成这样的人。

我们千万要警惕,避免做一些“虽然没有什么用,但是做了总比不做好”的事情,避免说一些“我知道你们听不进去,但是说了总比不说好”的话,因为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一个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人。
 

三,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组织负责

 

我们不但要避免自己变成这样,也要避免自己所在的组织变成这样。

有人说,我就是一个下属,上级要求我做,领导安排的事情,我没办法啊。

上级安排的任务,下属应该给予真实的反馈,要说出自己的意见,要提供给上级真实的信息,同上级一起“让事情有效果”。这是在帮助自己,更是在帮助上级,在帮助整个组织。

 

让组织成功,不仅是上级的事情,更是组织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
所以把事情的责任统统推卸给上级,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执行者,而不提出任何建设性意见,这是最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

 

如果上级听不进去怎么办?

很简单,如果一个下级经常不执行领导安排的任务,领导会怎么办?

那如果你提出的有效建议领导总是不采纳,你又该怎么办呢?

 

请记住,自己才是应对自己负最大责任的人。

 

点击数:34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