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种“诚信可耻,欺骗光荣”的社会风气,我也没法劝谁不要欺骗要诚实,丢到哪里估计都是被人嗤之以鼻的。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们天天看着别人被骗当新闻,但每天浸在欺骗的海洋里,自己说不定哪天就被呛一口水。那如何才能面对这个欺诈成性的社会能保持一些清醒不被忽悠呢?
第一:多用逻辑思考
大部分的造假和欺骗在逻辑上都有漏洞。稍微用脑子分析一下,都会发现大部分的谣言、虚假宣传、诈骗都是站不住脚的。可惜大部分人在逻辑思维方面不是弱,而是完全没有。
脑子是个好东西,最好随身都带着。
典型的逻辑错误有:
1、强行建立必然联系。
比如:
XXX读过这本书,XXX很成功,所以要成功就要读这本书。
在这里面有几个逻辑问题:第一,读过这本书的人全都成功了吗?第二,没读这本书的人全都失败了吗?其实这本书跟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
前段时间有个作者说:
经过研究发现,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三个特质:第一,都很努力;第二,都很坚持;第三,屡败屡战。
我回复他说:
我也发现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三个另外的特质:第一,他们都是妈生的;第二,他们都有一个父亲;第三,他们创业的时候都还活着。
拿偏方治病来讲,有人用这个偏方病就好了,就认为该偏方存在疗效。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空气就是包治百病的偏方,因为所有康复的病人都呼吸过空气,而且病也好了,所以得病不用吃药,呼吸空气就好了。
还有很多简单联想。比如:兔子跑得快,所以吃兔子肉就跑得快。牛奶是白色的,所以喝牛奶就会变白。这些事情之间是否有逻辑关系?
2、忽略数量标准。
比如:
虾和维生素c同时吃会导致中毒。
可是要吃多少虾和维生素才会中毒?要吃300斤虾才够最低量度的毒性标准。这个量别说吃虾,喝水也会死人。
再比如:吊兰能够吸收甲醛。
可是吸收的量是多少?百度上说一两盆吊兰能够把普通房间的气体全都清理干净,要多少时间呢?一株的吊兰的叶面积不足1平方米,也就说一棵吊兰1天之内能处理的甲醛总量只有0.36毫克。如果100平米,层高3米的居室内,甲醛浓度是0.5毫克/立方米的,总共有150毫克甲醛,要降到安全标准(0.1毫克/立方米)就至少要清除120毫克甲醛,这棵吊兰需要至少工作333天。一年啊,该中毒的早就中毒了,还要他清理?
第二:多学点常识
大部分的谣言和虚假广告,都是违反常识的。我经常震惊于一些接近弱智的胡说八道却能让一大帮人笃信不疑。
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方面的常识,最好还是了解一点。
在这个普遍知识水平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社会,你能掌握一点中学水平的常识,已经足以鹤立鸡群了。
典型例子:
上海某医院为植物人注射葡萄糖导致患者质壁分离死亡。真事。
一个国家都不敢报道的大新闻!!氧化二氢的巨大危害!氧化二氢是酸雨的主要成分;过多的摄取可能导致各种不适;皮肤与其固体形式长时间的接触会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发生事故时吸入也有可能致命;处在气体状态时,它能引起严重灼伤;在不可救治的癌症病人肿瘤中已经发现该物质;对此物质上瘾的人离开它168小时便会死亡;全世界的河流及湖泊都被一氧化二氢污染;常常配合杀虫剂使用;洗过以后,农产品仍然被这种物质污染;在一些“垃圾食品”和其它食品中的添加剂;已知的导致癌症的物质的一部分;然而尽管有如此的危险,,政府和众多企业仍然大量使用一氧化二氢,而不在乎其极其危险的特性。
谣言练习:以下谣言的谬误在哪里?
1.德国的钢材放入浓硫酸里都难以被腐蚀,浸了几个小时还是基本完好如初,反观中国的钢材,在稀硫酸里浸一会就已经被溶解的不成样子了。我们需要追赶的地方太多了。
2.中国的大理石质量堪忧!只是泼盐酸就会放出大量的气泡,让我们怎么安心使用!这个国家怎么了!
3.众所周知,双氧水能杀菌消毒,它会在有细菌的创口处形成气泡。可是中国的猪肝,放入双氧水中,放出气泡竟然无比剧烈,甚至让整瓶双氧水都变成了水。
4.在澳洲还春意盎然的时候,中国的大部分的树的叶子都已经掉光了,这说明了中国的空气质量有多么糟糕。
5.转基因食品存在巨大危害,在一家用转基因大米做午餐的学校内竟然有30%的学生没有男性生殖器!
6.中国市面上售卖食盐中的钠含量严重超标,每一百克食盐的钠含量竟然超过了人体每日所需量的12倍!
7、动物实验表明,转基因食品有巨大危害,给小白鼠注射了转基因大米悬浊液之后,小白鼠立即死亡。
8、把人的红细胞放入中国市面上的纯净水里,人的红细胞不久便爆裂死亡,现在中国的矿泉水质量能让人信任吗?
9.向兔子静脉中注入10ml空气,兔子居然死亡!中国空气质量差到了何等地步!
第三:时刻保持求证的心态
对于模糊的信息,稍微去搜索一下,求证一下,就会发现很多都是假的。
比如:
“在中国的地质条件下,高铁产生的“夏尔谢夫力”将连锁导致严重的“斯蒂芬金效应”,从而引起群发性的地质灾害。“
只要去搜索一下这两个名词,就会发现都是编的。
比如:“刚刚新闻也在播”“CCTV播啦”
只要去搜一下电视节目,或者问一下到底几月几号哪档节目,一查就知道是假消息。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好心凉,因为绝大部分传谣的人只会随手转发一下,想让他去搜索一下?去求证一下?去看看电视是不是真的?99%的人都不愿意去干。
好可悲……
第四:多关注本质
什么叫关注事物的本质?就是想想一个东西的核心是什么,然后抛开那些跟核心无关的东西,哪怕很直观,很耀眼,很夺目。
看一个公众号,你要关注的是文章写得怎么样,而不是他的阅读量有多少;看一个老师,关键是老师的专业和教学能力怎么样,而不是他的头衔有多少;看一个产品,关键是产品的原理是否科学,功效是否有足够的证明证据,而不是看代言的明星大牌不大牌;看一个餐厅,关键是你自己觉得好不好吃,而不是名气大不大,历史久不久,或者别人都去吃……
大部分人缺乏自己的思考,过于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蒙蔽,也造就了大部分商人或者公司把时间精力都花在表面功夫上。能骗人干嘛还辛苦做呢?
比如塑料米的谣言,只要这样想:造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赚钱对不对?卖塑料米能赚钱吗?一家超市或者粮油店,如果卖那么明显的塑料米,第二天店就被人砸了,还赚什么钱?再蠢的商人也不可能卖这种东西,对不对?有了这个怀疑,再去查证一下,塑料的价格比米贵多了,怎么可能拿塑料替代米?
有时候确实难抓住谣言或者谎言中的逻辑问题,也无法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求证,这时我们只要盯住这个信息的目的是什么,他想让我们产生的行动是什么,再想想自己的根本利益,自己的价值原则,就能不受所动。这就是“只要不贪,就难上当”的根本。我并无法看穿所有的诈骗伎俩,但是只要我守住自己的根本,不去贪图不合理的利益,就能避免大部分的上当受骗。
如果大家慢慢都多一点逻辑思考,多一点常识,多一点抓住本质,这个社会上靠欺骗成功的难度就大了,靠欺骗发财的人就少了,当欺诈不再有利的时候,这个欺诈成性的社会就有改变的希望了。
进阶部分:一则高质量的谣言怎么出来的。
在这一段中具体演示一下如何造出一条生动的科学谣言。
我们需要一些来源正规的文献和研究,可以从各种专业期刊库中搜索,这里方便起见直接用了google scholar。关键词:soft drink,health。
点开第一条搜索结果,出来的是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中的一篇文章。
前面的部分可以不看,直接拖到result(结论)部分,看到文章中结论下面分了数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结论总结起来为:
- 长期每日摄入软饮料会导致日常能量摄入过高(不够恐慌)
- 对一群男生的研究表明,在一年内,长期每日摄入软饮料会导致体重升高,但是此报告并未提及日常热量的摄入变化的关系(可以使用)
- 过去有13篇研究表明,软饮料的摄入会导致钙摄入的减少;1篇文献表明,软饮料的摄入与钙摄入没有显著联系;另有1篇文献表明,软饮料的摄入与钙摄入可能呈正相关(没有定论)
如果要编谣言的话,使用结果确定,且容易引起恐慌的标题2。将结论适当结合,并选择性引用对结论有利的文献。
“可乐杀精?可乐致癌?骨质疏松都是可乐惹的祸?长期以来,这些传闻都被认作是谣言。然而,在2007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中引用的Dr. Lenny R的一项研究[1]中,证实了可乐确实会对人的身体机能造成一系列严重影响,甚至危害健康。
人们总是觉得可乐清凉解渴,并不会增加太多热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某中学,男生们被要求每天摄入可乐,并持续记录体重。一年之后,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男孩们的体重均发生了增长,有些甚至从正常体重变为肥胖(obese)。更多的研究同样表明,可乐的摄入与体重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哪怕只有小小的一罐,也能带给你大量的糖分,进而转化为厚厚的脂肪。
一罐可乐中含有的糖分已经超过了联合国健康组织推荐的日最高摄入量,容易引起蛀牙、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肥胖等……后果。看了这些科学报告,你还敢喝可乐吗?今天喝的可乐,都将会变成明天射在你膝盖上的箭、击垮你身体的石子……”
引用:
[1] Am J Public Health. 2007;97:667–675. doi:10.2105/AJPH.2005.083782
[2] Giammattei J, Blix G, Marshak HH, Wollitzer AO, Pettitt DJ. Television watching and soft drink consumption: associations with obesity in 11- to 13-year-old schoolchildre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3;157: 882–886.
在上文的编辑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
- 模糊目标:将所有软饮料改为可乐
- 模糊剂量:大量饮用可乐与肥胖有相关性 → 饮用可乐导致肥胖
- 引用真文献与真作者
- 采用“科学”的写作格式
- 选择性无视对文章不利的事实(同时有很多研究表明可乐与肥胖没有相关性)
- 过分演绎危害
- 使用危言耸听的文字
你能分辨出这种谣言吗?
点击数: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