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追求完美就是追求平庸

1963年,IBM发现,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上80%的时间,是在使用其20%的功能。这跟我们的经验很吻合,电脑可以干很多事情,但我们大部分根本用不上。

所以IBM的做法就是立即重写操作系统,让那20%的核心功能更好用。

这就是80/20法则。

 

比如一个公司80%的利润可能是来自20%的客户。只要服务好这些客户,你们公司的利润就基本解决了。而对这其中一个具体客户来说,把他要求的占20%的最重要的工作做好,就已经得到了他80%的满意度。

所以最好的策略不是把所有客户都当成上帝平均用力,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伺候好20%的客户 — 然后服务这些客户的时候,又要服务好20%最关键的需求。

不同场合的数值当然不一样。也可能是90%对10%,也可能是70%对30,但这个思想是一样的。

千万不要被平均主义和完美主义的冲动奴役了。

 

很多人特别欣赏苹果的“完美主义”。实际上乔布斯根本不追求完美,iPhone出来的时候连最起码的复制粘贴功能都不给,而iPad一出来居然不支持多任务工作。乔布斯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先把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做出来,因为他知道这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东西。乔布斯的做法一贯都是首先用一个小的精英团队秘密开发核心功能,选拔年轻的天才,只专注于最关键的部分,细节留给将来慢慢补充。

乔布斯的完美主义,仅限于部分的完美。

 

很多人教训别人的时候常说“××无小事”。事情当然有大小之分,无小事就是无大事。质量控制无小事吗?80/20法则最早的应用之一,就是质量控制。1950年代,美国一个电气工程师和一个统计学家发现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来源,总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地方。于是他们先把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列出来,然后按照重要性进行排位,优先解决最容易出问题的。结果解决了第一个,就已经排除了很多质量毛病。然后有多余精力,再去解决第二个。按优先级处理,结果事半功倍。这个方法影响深远流传至今,这就是《朱兰质量手册》。反过来说那些对所有出错可能都平等对待的公司,反而什么都没解决好,产品质量远远不行。

 

整天被一些所谓紧急的事推着走,疲于奔命,这种生活最没效率。一个忙于琐事的CEO不会对公司长远发展有什么洞见,一个被老板支来支去的员工干不了什么大事,一个永远准备下一次考试的学生成不了什么大器。

要事优先,尽量只做最重要的事,少干或者不干那些不重要的事,才是出类拔萃的关键。不舍得放弃,不知道取舍,永远都在疲于奔命,如果这种人当上了管理者,更加是大将无能累死三军的节奏。

 

要事优先,就是要懂得取舍,敢于取舍,要承认自己并非全知全能,也不可能全知全能,更没必要全知全能。

比如读新闻,你可能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必读,订阅了一大堆公众号,在微博上关注一大堆人,每天被江湖风云牵着走,实际上大都是没有用的。你应该有所侧重,勇于删除和忽略不重要的信息,取消那些你永远都不会去阅读的关注。

 

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想要是不可能的。比如培养小孩,“全面”发展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思想,天赋树不能乱点。我们应该培养小孩核心的竞争力,在喜欢的东西上加大力度。用20%的时间就可能实现这个小孩80%的功能,剩下80%的时间几乎都是浪费,还不如让他去玩。

现代社会中出现很多完美主义者,其实都是不懂轻重缓急的焦虑症+选择困难症+拖延症患者。他们关注各种细节,经常能指出别人的小错误。比如给他们看个PPT,他们很容易注意到上面有没有标点错误,却不知道你说的大局是什么。这其实是特别浪费时间的性格。

衣着无比整洁,东西摆放井井有条,对什么事情都有记录存档,这样的作风并不值得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状态,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整理,这些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些更有意思的事。如果你从未错过航班,你在机场浪费了太多时间。如果你从未丢过东西,你在整理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如果你从未做错事,你做的事不够大。

 

追求完美,说白了就是贪婪+懒惰。说他贪婪,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舍不得放弃,鱼与熊掌都要,东食还要西宿。说他懒惰,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用一堆繁忙的琐事把自己淹没,骗人骗己说我已经很勤奋了,其实他根本就是懒得思考,或者害怕思考,或者根本没有能力思考。

追求完美,就是追求平庸。

点击数:105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